美育视角下的校园文化建设

陶莉 / 著投票加入书签

恋上你看书网 www.630book.io,最快更新美育散论最新章节!

    促进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、建设高品位的物理环境、促进良好的心理环境形成、提高学生的创造精神和活动品位,成为美育视角下校园文化建设的四个重要方面。

    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。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由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一起构成,前者主要指建筑、设施、校园的花草树木等自然景观。后者指人际环境、校风、学风和教风以及各类文化艺术活动氛围等人文因素。学生因审美教育而有了丰富的想象力,通过科技与艺术创新、学术交流、环境美的创造、文化艺术活动的设计等方面,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,也最终促使自己的潜能、创造性、个性得到充分的开掘与协调的发展。

    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,在本质上具有鲜明的审美特征,处在社会文化发展的前沿。如何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并形成学校特色?重要的是在于加强审美教育,把美的琼浆灌注到校园文化中去,创造一种积极向上、宽松和谐、静谧优美的审美文化。

    审美教育也称美感教育,即美育,是借助于自然美、社会美和艺术美,培养人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念、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感受美、鉴赏美、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。它是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,在学校教育和环境建设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。

    美育的作用和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,即个体塑造、社会整合和文化建构。

    个体塑造是美育的基本功能。因为美育以具体的形象去激发人的情感活动,使人在这种情感活动中陶冶情操、完善人格。

    美育的社会整合功能主要体现在促进入与人之间的社会整体联系。美育可以有效地实现人与人之间在审美体验瞬间的自由交往。即使是不同民族、不同语言的人们,也可以在美育活动中实现感情的共鸣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美育有助于实现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。

    美育的文化建构功能,是指在审美形象之中,往往蕴含着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域的文化理念、审美理想、审美趣味,美育可以通过这种形象化的感染作用,使受教育者体验、领悟到一个民族或地域的文化内蕴,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的建构。

    具体到高校来说,美育在校园文化建构中的作用则更加明显。

    一、促进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

    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。我们所说的人际关系是指校园内的师生之间、教师之间、学生之间、学校行政管理人员与师生之间在思想、学习、生活等方面的交往和联系。这种交往和联系的和谐与否,直接影响到学校发展建设的全局。和谐的人际关系往往表现为互相信任、互相理解、互相支持、互相尊重,从而形成一种心情舒畅、积极向上、乐于奉献的精神状态。按照“美是和谐”的美学观点,这种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一种社会美的具体体现,或者说是一种人际关系的审美化。

    形成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,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实施审美教育。德国诗人和戏剧家席勒认为,美育的目的不是单纯地促进某一种心理功能的发展,而是通过在内心中达到审美状态而使各种心理功能达到和谐,即通过美育使受教育者具有和谐的心理状态与人格状态。这种和谐的状态,是处理好人际关系十分重要的因素。人际关系极其复杂,在许多人际关系中,往往隐藏着人与人的利害关系。而审美关系是一种情感关系,也可以说是一种爱的关系,美育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是爱的体现。爱作为一种社会关系,标志着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与协调,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特有的功能与性质。

    美育作为一种爱的教育,能自觉培养学生自爱与爱他,以及爱学校、爱社会、爱祖国、爱人类、爱和平、爱生活的情感态度,他们能在爱的体验中获得审美的共鸣和喜悦,在爱的实践中达到“和”的境界,建立起一种人与人、人与社会、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。由于美育不带有功利色彩,通过审美教育,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、鉴赏力和创造力,而且能美化人自身,即帮助学生树立美的理想,发展美的品格,培育美的情操,形成美的人格。因而,美育的根本宗旨是培育学生的人格和心灵。有了好的人格和美的心灵,他们就能用正确的观点看待任何事物,遵循理解人、关心人、尊重人、信任人的原则处理人际关系,用一种让对方乐于接受的方式交流沟通。

    同时,也能用正确的审美标准约束自己的言行。此外,由于有了正确的审美观,人们会不断发现生活的美好,从而热爱生活并不断去创造美好的生活。他们也必将把与人的和谐交往作为美好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。

    二、建设高品位的物理环境

    在大力提倡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,构建和谐校园这一小环境也同样重要。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物理环境则是校园环境不容忽视的一部分。物理环境主要指建筑(布局、造型、颜色等)、设施、校园的花草树木等自然景观。

    审美教育对建设高品位的物理环境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。

    学校建筑物以及绿化、美化的规划、设计、实施,都必须在正确的审美观指导下来完成。建筑本身是一门实用与审美相统一的艺术,建筑的设计必须既考虑到它的实用价值,还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。因此在实现建筑物功能的前提下,要遵循审美原则来设计建筑的造型,规划建筑的布局;按照与建筑物和周边环境相协调的原则进行美化、绿化和硬化;同时根据建筑物和校园的风格点缀有特色的景点。这一切,自然需要决策者和管理人员有高度的审美修养。

    高品位的物理环境,对营造和谐的心理环境有积极的促进作用。优美的物理环境本身给人以美感,以直观的方式呈现着崇高的审美理想和高尚的审美情趣,它能在丰富人们感官刺激的同时,使人们身心获得松弛、安宁和愉悦,还能起到净化心灵、陶冶情操、升华道德、激励向上的作用。如19世纪法国美学家库申所说:“美感是一种特别的情操,美的特点并非刺激欲望或把它点燃起来,而是使它纯洁化、高尚化。”

    三、促进良好的心理环境形成

    心理环境与物理环境一起构成完整的校园环境。心理环境指人际环境、校风、学风和教风以及各类文化艺术活动氛围等人文因素。实施审美教育,能增强人的自我调节能力,形成良好的心理环境。审美教育的实质是情感教育。情感是审美心理中最活跃的因素。人的思想素质、文化素质、身心素质、审美素质的提高,都与情感的体验等心理因素有关。一个人一旦受到审美情感这一高级情感的支配,就会使自我调节能力大大增强,促进自身的心理健康。优雅的校园环境氛围能消除个体心理上的种种不协调、不和谐感,促进身体和精神以及诸心理功能之间的和谐发展,使学生体验到人生的乐趣与生命的完美,从而保持健康的心态。

    校风、学风、教风在校园文化中属于行为文化,在心理环境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。审美教育对形成良好的校风、学风和教风的作用表现在:

    首先,审美氛围浓厚的校园对学生有某种自我约束功能,能使学生按照美的规律与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,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。美是一种和谐。一个学校良好的校风、学风、教风应当是在高度和谐的状态下形成的。这种和谐除了教育环境、人与人、学科与学科、全面发展的各要素之间以外,还包括了人们自觉遵守学校的纪律、自觉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;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、互相信任;关心集体、关心他人;爱岗敬业、勤奋学习;教学相长、师生互动等,这既是体现和谐的一种美,也是一个学校的良好的校风、学风、教风的具体体现。

    其次,审美教育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。美育能提高人的审美力,而审美力是人的智能(知识、能力、见识)不可缺少的方面。通过美育,使人们在对自然美、艺术美、社会美欣赏的同时,了解自然,了解社会,了解历史,获得各种科学知识。

    同时,审美需要和审美修养可以推动人们的科学研究。可以说,审美教育是人们开发智力、丰富头脑、提高文化品位的可以依靠和借用的钥匙,是良好学风形成的催化剂。

    第三,审美教育能培养人们正确的审美观,使人们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,增强高品位的审美情趣,陶冶情操,完善人格,还能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。通过审美教育,师生掌握了正确的审美标准,会自觉地摒弃不良的学风和教风,从而按照美的规律从事教学和学习。

    四、提高创造精神和活动品位

    在《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》中,对美育与创新能力作了深刻的阐述:“美育不仅能培养学生有高尚的情操,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动,促进智力的开发,培养创新能力。”研究表明,一个人的创新能力与想象力有关。爱因斯坦认为:

    “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。”一般来说,想象力丰富的人创造力也强。校园文化展示的是一种感情世界,要使感性的审美活动上升到理性的审美文化,需要教师的启蒙和引导,更需要作为审美教育核心的艺术教育。艺术是通过塑造形象表达作者思想感情、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。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人们的审美素养,使人们学会欣赏,学会创造。而艺术的欣赏和创造只有运用联想、想象等心理因素,才能达到高的境界。正因为如此,才有对艺术欣赏的再创造,从而进入深层的艺术享受阶段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艺术教育也是培养人们想象力的教育。学生通过审美教育有了丰富的想象力,就会在科技创新、艺术创作、学术交流、环境美的创造、文化艺术活动的设计等方面,不断迸发新的火花,从而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。